大宗商品物流为我国制造、建筑、电力生产等关键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是社会物流降本增效的重点区域,但是,货值总体不高,数字化整体不强,成为物流降本里“难啃的骨头”,如何从供应链角度,有效降低大宗商品物流成本?其路径又如何呢?
大宗商品物流,在物流体系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其市场规模还在持续扩张中,预计2025年,全社会货运量达565亿吨,同比增长3.5%,日均货运量约1.5亿吨,其中以大宗商品为主。
全球化加速、贸易格局深度演变,以及供应链日益复杂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控制大宗商品物流成本是行业的关键问题,直接影响关联企业利润与市场竞争力。
大宗商品物流长久以来受制于传统的合同物流模式,其中涉及多重转包,大小合同嵌套,使得物流过程变得复杂且难以有效管理,货物的监管和追踪变得困难,难以对市场运价进行感知和干预。再有,装卸、仓储是大宗商品物流重要的生态支撑,当前,大宗仓储市场呈现出集中度低、平均规模小,交易规模庞大,人工操作难以满足复杂交付需求等特征,亟需提升仓储智能化程度。
基于我国大宗商品供需两地的地理性差异,大宗物流完成大宗品从供应地向需求地的实体流动有较大的困难,二者在空间分布上有较长距离,意味着大宗货物从生产地到达消费地通常要经过长途的运输,而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推高了运输成本。比如大宗商品细分品类煤炭,矿山主要在我国西部与北部,特别是山西与内蒙古,而需求方主要在我国东方沿海,特别是江浙、广东等地,距离远;再如粮食细分市场呈现“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运输格局。
为此,今年两会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为大宗商品物流行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大宗商品物流因货量巨大,货值较低,时效不强,偏好于运输成本更低的运输方式。水路成为首选,比如晋煤外运,从山西先运到天津或者黄骅港,再通过沿海水路运输到长三角或珠三角,但水路需要先决条件,不但有江河,还需有航行能力。其次是铁路,但因线路铺设客观条件的限制,接驳配套不完善,不能满足门到门需求,存在着短板。大部分只能选择公路,但大批量、长距离大宗货物公路运输不利于货运市场的绿色化,更造成了成本高昂,降本难度大。
目前不同运输方式处于割裂状态,导致各方运力资源无法协同优化;货主、客户、承运方无法信息共享,物流过程无法透明化;单证无法统一互认,物流环节之间衔接不顺畅,运力资源利用率与整体作业效率低,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的蓬勃发展,拉动了对大宗商品物流的需求;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在不断推动大宗商品物流的转型升级;大宗商品物流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运输、仓储等环节,而是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多环节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建立上下游企业协同平台,让上下游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单证对接,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规避安全风险,以货运仓储为核心进行业务拓展,实现大宗供应链的一体化全面发展成为必要。
大宗商品的供求平衡,是产业链稳健运作的起点,而每一种大宗商品都拥有其独特的产业链条,产量、产区、流向和物流模式具有巨大的差异,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更是给供应链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提供定制化的供应链综合服务成为现实需求,实现供应链集约化成为目的,并非仅单一环节的降成本,而是全链路降成本。
在供应链上游,物流企业可以参与到供应商的采购环节,帮助供应商优化采购计划,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在供应链下游,物流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配送、售后服务等增值服务,据悉,一些大型物流企业还开展了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大宗货物运输逐渐呈现联运化、一体化、平台化的发展趋势,为实现供应链化创造了条件。大宗物流供应链做大做强,要深入开展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企地间等的合作,形成产业聚合优势,着力打通产业链堵点、痛点,补上断点。比如多式联运经营人联合供应商、加工制造商和承运商等,实现物流业务的一体化集成;集成生产、采购、销售等供应链全链条中的运输与物流需求,通过全程信息透明化实现统一调度,进而搭建大宗货物的数字化公铁联运协同服务平台,将物流服务渗透到大宗货物供应链的各环节中。
从供应链角度说,为了更好地控制供应链成本,必须加强物流控制力,发挥大宗物流的规模效应优势,形成物流与商流的正向循环。由于大宗商品的特性,市场方向是推动大宗商品采购分销及配套服务向更高效、专业的大型企业集中,这意味着,不断兼并重组,头部企业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具有竞争优势的头部供应链企业有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尤其在煤炭、钢铁领域,近几年,随着规模化、集中化的发展,上游货主型的企业开始向物流端延伸,并加强对链条下游的控制力,货主下场做物流,做供应链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为了不断寻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技术创新成为大宗商品物流降本增效的关键,新时代格局下大宗物流的发展必须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实时跟踪运输流程,准确掌握货物状态;协调各环节资源、减少中转节点、降低仓储占用,有效提升运输效率,并降低管理费用和物流成本等等。
比如通过智能传感器、卫星定位系统等设备,实现对货物的实时跟踪和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了解不同运输方式的成本效益,从而选择更为经济的运输方式。此外,智能算法还能够对运输车辆进行智能调度,避免车辆空驶和拥堵等情况的发生,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数字化仓库管理不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使货物出入库时间大幅缩短,打开了增值服务的大门,如发展数字云仓平台,与供应链上的其他环节如网络货运、电子商务等进行数据互通,发掘并输出货物和仓储的数据价值。
目前大宗物流升级的现实途径是通过供应链数字平台整合中小承运商和个体司机形成稳定的运力池,确保物流资源的充足和可靠,同时确保前端与后端的无缝对接和高效运作。
大宗商品仓储物流企业正通过构建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向上下游延伸业务链条,提供更为丰富的增值服务。数字化供应链平台促进了企业间、产业间的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组织协同,从而增强了对大宗供应链的掌控力,推动了行业的整体进步。
目前来说,虽然公路和铁路运输都在激烈地抢占物流市场资源,但在大宗商品运输这一块,公路和铁路将从竞争走向合作,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实现有效衔接,达到1+1大于2的成效。
搭建数字化公铁联运管理平台,首先需要建立起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再实现铁路、公路物流企业之间的业务对接,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实现信息互联共享,使货主、客户能够可视化地跟进物流状态。
“一单制”是畅通大宗商品物流,实现降本增效的重大举措,标准的数据集合,通过无缝的信息流转带动线下不同物流实体间业务衔接,串联起全程物流各阶段业务数据、单据,形成涵盖全程物流所涉及的所有物流主体的完整的数据链,达到“一次收费、相互认证、一单到底”的服务方式。
未来智能化在大宗商品物流中将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比如通过智能配送功能,可根据不同货物特征推荐配送车型,根据配送目的地智能生成配送路径和货物装载顺序,并按配送成本进行排序。
比如通过对大量运输数据的学习和分析,算法可以预测不同路段的交通拥堵情况,从而为车辆规划最优的运输路线,据说,采用智能调度系统后,运输里程平均缩短了15%,运输时间缩短了20%。
大宗商品物流正逐步构建智能物流管理系统,实现物流信息的透明化和高效运输网络的构建,数字化不仅能够提供准确、实时的货物信息,还能够有效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数字化是推动大宗商品物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章来源:中国水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