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低空经济“飞得高”更要“飞得稳” 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3日10:08 中物联信息服务平台分会

将低空经济与文旅、体育等产业融合创新,形成“低空经济+”新的消费增长点,为消费市场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实现消费规模扩大与质量升级的双重效应。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依托低空飞行活动与产业融合的新兴经济形态,具有空间立体性、区域依赖性、产业融合性以及辐射带动性等特征。低空经济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低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以激活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配套保障等产业链条,推动传统交通、文旅、农业等产业升级转型,打破地域限制,提升资源要素流动匹配效率,培育多元化商业应用场景,带动就业增长与消费升级,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低空经济以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重塑产业格局。推动运输工具从传统机械模式向智能互联模式升级;优化任务分配,精细化管理空域,重构人、货、空域资源的协同方式;依托数字技术创造丰富应用场景,加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一系列市场需求,倒逼技术创新,培育涵盖研发、制造、运营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形成技术自主化、服务精细化的产业竞争力;与农业、物流、测绘、旅游等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使生产方式变革、生产效率提升和产品质量优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


低空经济是提振消费的抓手之一。通过拓展空中出行、低空旅游等新兴消费场景,以独特体验激发新需求,促进市场消费多元化;带动航空制造、物流等产业协同升级,培育高端消费市场,优化消费结构;将低空经济与文旅、体育等产业融合创新,形成“低空经济+”新的消费增长点,为消费市场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实现消费规模扩大与质量升级的双重效应。


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低空经济正迅猛发展,但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比如,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进程相对缓慢,未完全形成区域联动协同的低空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在低空数据共享方面,还存在分散建设的空域管理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有待提升;低空领域适航认证、通信协议等标准体系尚未统一;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拓展;低空经济监管治理制度体系、专属保险产品、事故赔偿机制等尚需进一步完善。


强化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一是构建三级枢纽与功能复合的立体网络,实现低空基础设施多网融合。二是建立动态空域与智能协同管理模式,提升全域资源调度效率。建立灵活的空域分配机制,提升低空资源使用效能 。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统一调度规则,减少审批环节,提高空域资源使用效率。完善配套服务与维护体系 ,建设智能化运维平台,推动低空智能网联系统与地面交通、能源网络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化运行体系,提升低空基础设施协同性 。


突破低空经济关键技术与标准壁垒。一是建立“需求牵引-协同攻关-市场反哺”的技术自主创新生态体系 机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配套企业的研发资源,聚焦航空动力、飞行控制等核心环节,重点突破高能量密度电池、高精度飞控芯片等关键技术瓶颈。对采用国产核心零部件的整机产品给予价格补贴,形成市场应用与技术迭代的良性互动。二是构建多维的标准体系协调框架。整合工业信息化、交通运输、空管等部门的技术规范,建立涵盖适航认证、通信协议、空域管理等领域的统一标准体系。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降低市场分割风险,保障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拓展低空经济多元化市场应用场景。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产品和服务。强化产业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向偏远地区医疗物资配送服务等长尾市场拓展,给予相关企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降低企业初期投入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开发新场景的动力。警惕企业扎堆同质化竞争,引导资本向应急救援、生态监测等高附加值场景倾斜,推动低空经济与消费市场的深度融合,促进消费升级。


完善低空经济监管治理制度体系。一是优化治理结构,建立统一高效的监管协调机制。简化企业合规流程,降低企业合规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二是完善法律法规,确保现有法律法规与低空经济发展进度相匹配。针对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自动驾驶无人机等新兴业态,制定相应的适航认证、运营规范等规则,为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明确法律依据和规范指导。在完善制度配套体系方面,建立健全低空经济所需的专属保险产品、事故赔偿机制等制度配套体系,降低市场主体运营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高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市场活力,为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黄敦平(黄敦平系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该校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凡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