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内蒙古:竞逐低空经济万亿蓝海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2日16:14 中物联信息服务平台分会

近年来,低空经济作为一种综合经济形态勃然兴起,正在赋能千行百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据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有望飙升至1.5万亿元。


内蒙古地域辽阔、空域资源丰富,更有区位优势、算力优势,发展低空经济潜力巨大。随着政策、技术、市场、基础设施的成熟,内蒙古全面布局、开足马力,努力在低空经济这个万亿蓝海竞逐一席之地,千米以下天空迎来前所未有的繁忙。


打造低空经济全产业链


低空经济涵盖飞行器制造、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其产业链长、辐射面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竞逐低空经济赛道,全区各地都积极行动起来。


2024年7月19日,呼和浩特低空经济装备制造产业园揭牌。产业园位于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以打造全产业链发展的低空经济示范基地为目标,重点规划布局航空器起降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低空经济制造业集群、低空飞行检验检测中心和低空飞行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等。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聚焦创新链、制造链与应用链协同发展,积极推进相关产业布局。先后引进落地宝升高科等无人机总装制造项目及新桑达公司等无人机培训企业,着力打造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综合服务一体化发展格局。


先进且完善的装备制造产业基础,是包头竞逐“天空之城”的底气所在。稀土、光伏、钢铁、铝业、氢能储能、碳纤维、永磁电机、飞行电池、光伏组件等优势特色产业,与低空经济上下游产业链高度耦合,可为低空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提供关键支撑。


目前,包头市正加速构建“低空制造-试验试飞-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征集策划了24个低空经济项目,总投资近百亿元,涵盖通用机场、低空经济产业园区、无人机制造、直升机起降场等项目。


作为自治区资产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内蒙古交通集团也将目光投向低空经济,加速推进全产业链布局:筹建低空飞服中心,整合飞行调度、数据服务等核心功能;与高校院所合作制定自治区低空航路规划与运营标准,抢占行业话语权;计划通过收购、产业基金等方式,孵化低空制造、低空旅游、生态巡检、数据服务等新业态。2025年3月21日,集团成立全资子公司内蒙古九天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专攻低空经济全产业链运营。


抢占低空经济科研高地


作为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的重点领域,低空经济发展正迎来重大机遇。内蒙古注重创新驱动,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低空经济领域核心竞争力。


2025年3月19日,内蒙古低空经济创新中心、内蒙古低空地理信息与航路实验室、内蒙古低空安全实验室在呼和浩特揭牌成立。创新中心由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牵头组建,专家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闫楚良领衔。创新中心及2家实验室将在低空飞行器研发与制造、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低空+”应用场景开发与产业化服务、低空公共航路规划与飞行管控、北斗导航与空天大数据应用、低空安全保障、低空经济人才培养等7个方向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产业化服务推广等工作。


此外,呼和浩特市低空飞行监测控制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市无人机反制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市低空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等3家重点实验室也于2025年成功备案。


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走进包头五当召机场,数架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整齐排列。目前,机场与西北工业大学、中船重工、中国商飞、一机集团、四川垚磊科技等行业知名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在研发测试、航空运行、研学科普、技术成果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此外,集“教育研学+科技体验+飞行探秘”为一体的航空特色文化研学基地,已累计接待中小学生千余人;以五当召机场为终点的国内距离最长的三角翼赛事“秦直道”飞行拉力赛已成功举办两届。


2025年2月25日,在阿拉善综合试飞试验基地,某大型无人机试验机经过40分钟的远距离飞行,准确降落至起飞点,首飞取得圆满成功。阿拉善地区全年适飞天数超过300天,空域环境纯净且地形多样,得天独厚的空域条件堪称无人机试飞的“天然风洞”。


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哈拉乌核心区,层林叠翠间,工作人员放飞无人机开展巡护作业,地面终端实时接收林区全貌、进行数据分析。随着“会飞的照相机”加入防火灭火队伍,贺兰山林区火情空中侦察效率和早期预警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24年7月2日,国内最长的支支航线、阿拉善盟首条“支支通”航线成功首航,将阿拉善左旗通往包头的行程缩短至1小时,通往呼伦贝尔海拉尔的行程缩短至4小时。


擘画低空经济发展蓝图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这一关键节点,低空经济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内蒙古低空经济未来的路怎么走?2024年9月印发的《内蒙古自治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给出了答案。


按照这一方案,到2027年,内蒙古低空空域改革将初见成效,培育成功1-2个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低空基础设施将逐步完善,通用机场数量达到33个、标准化临时起降场(点)达到100个,建成2个以上低空飞行综合服务站,建设500个无人机自动机场和垂直起降场。应用场景将不断丰富,打造10个左右低空经济典型应用场景和15个低空物流应用场景样板项目,开通10条常态化低空物流航线。低空制造将实现突破,引育3-5家低空经济头部企业和30家研发制造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将初步显现,培育呼包鄂低空经济发展圈,建设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2个低空经济示范区,打造包头低空制造、赤通锡低空应用、乌阿海满低空旅游3个集聚区,基本形成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综合服务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在广袤的北疆大地上,“向天空要发展”已然成为共识,通过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应用场景的不断创新、产业力量的不断汇聚,蓝天与大地之间,一个安全的、智能的、充满想象力的低空经济故事正在被书写。


(文章来源:实践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