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构建低空交通保障体系 助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7日16:33 中物联信息服务平台分会

低空经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赛道,低空交通保障体系是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宁波市要立足空域基础和城市特点,以智能融合的低空新基建为抓手,加快打造低空“设施网”“航路网”“空联网”和“服务网”,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刻理解构建低空交通保障体系的要求



新形势。从国家层面看,2023年12月,民航局发布《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为空域管理和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去年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规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的运行安全管理工作。从地方层面看,去年7月,浙江省正式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高水平建设民航强省 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的若干意见》,对构建低空经济保障体系提出具体任务要求。宁波市各部门正加快编制相关政策文件,积极开展低空新基建布局规划等研究。


新机遇。从行业发展看,以消费级无人机为代表的低空经济第一阶段成功孕育了独特的娱乐消费经济模式;行业级无人机作为第二阶段代表已于2021年超越消费级无人机成为主流;以航空级载人eVTOL为主的第三阶段将于未来5到10年进入爆发期。从技术角度看,低空治理需要一个全数字化的智能融合低空系统,综合运用北斗网格码、临近空间飞艇和平流层长续航无人机、数字化空域、5G-A/6G通感一体化技术等技术,保证异构的飞行器和业务在同一低空空域高密度融合运行。


新需求。从公共服务需求看,宁波聚焦于无人机在港口、海洋领域的创新需求,如海岸巡查、海事服务等,旨在通过无人机技术替代传统人力。从交通出行需求看,开通载人eVTOL航线可将宁波中心城区至舟山、余姚、慈溪等地出行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并有效解决宁波市内11座无公路连接居民岛屿的出行难题。从物流配送需求看,无人机物流以其成本低、调度灵活、时效性强的特点,正成为宁波舟山港解决港口物流难题的新途径。




全面认识宁波低空交通保障体系的基础




1


空域改革在推进

2012年,宁波被列入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完成了管制、监视和报告三大类空域的划分。2023年,由宁波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牵头,完成市域无人驾驶航空器适飞空域(真高120米以下)排摸工作。去年9月,宁波市交通局牵头完成G类空域划设方案编制及论证工作,夯实宁波市低空空域开放使用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2


外地发展有先例

多地正积极建设低空交通保障体系以推动其发展。杭州于2019年建立了首个城市级低空安全综合调度指挥平台,有效保障了亚运会低空安全。苏州于2024年完成低空飞行服务与监管平台开发,实现飞行活动一网式管理。深圳则率先发布低空起降设施建设方案和智能融合低空系统,加速建设低空系统。湖南作为首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分类划设空域、航线及地面监视站,建立了军地民协同管理机制,实现飞行计划快速审批。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创新升级。


3


服务保障有基础

低空空域方面,宁波市W类、G类空域条件整体相对较好,部分区域空域具备持续稳定监视能力,基本满足空管运行和空防安全要求。基础设施方面,目前宁波市低空物理基础设施初步具备,拥有宁波栎社1个运输机场,兼顾通用航空功能,规划建设4个A2级及以上通用机场,全市范围内设有常备警务直升机备降点和临时应急备降点,建成航空飞行营地4个。配套设施方面,已建成2万个5G基站全面覆盖120米以下空域,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00个5G-A网络商用城市。公安警务、电力巡检、医疗运输、森林防火等多个行业已建立无人机飞行管理应用平台。


4


应用场景有突破

海洋场景特色凸显。围绕港口及海洋治理,常态化开展了航道/码头/船舶作业巡查、海岸线巡检、生态巡查、海上牧场及风电巡检、海上应急搜救等场景应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特飞中心正在开展“岛—岛、岛—船、船—船”间货物运输试飞试验。生产作业广泛应用。宁波农业农村部门经过十余年的示范推广,现拥有植保无人机1千余架,年飞行近60万架次,年作业面积近10万亩,大幅降低劳动力成本。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已开通252条4528公里杆塔自主巡检航线,年飞行1万余架次。公共服务全面推广。2023年李惠利医院开通浙东首批三条医疗航线并常态化运营,已成功救治几十例重症患者。资规、住建、公安、消防等部门常态化开展无人机城市测绘、巡检预警、应急救援等应用,年均飞行3万架次。物流配送加快探索。2024年4月,宁波飞吧物流科技成为宁波市首家无人机物流科技公司,无人机物流航线可实现“商场—社区”的无缝对接。




系统谋划构建低空交通保障体系的路径



低空交通保障需要从低空经济产业全链条、全环节、全过程发力,聚焦低空基础设施、空域改革、安全监管和应用场景等重点,为宁波低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安全和智能的低空交通保障体系。


1


因地制宜,加强低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在当前低空飞行需求不断增长、各类无人驾驶航空器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背景下,一方面,要及时开展基础设施布局规划,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低空起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低空基础设施商业化运维;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通感一体的低空智联设施网络,实施5G基站模块改造升级工程,推进无人机广播式识别信息接收基站、小型气象监测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2


精细划设,不断优化空域结构和航路航线

在国家基础空域分类方法的指导下,进一步细化宁波市低空空间资源的划设颗粒度,编制宁波市适飞空域划设方案,融入城市数字底座。同时,动态优化空域结构、航路航线和飞行规则,逐步推动航路航线网从静态向半动态、动态转变。


3


一网统飞,建设低空空域协调及运营服务平台

建设低空运行与监管服务平台,探索融合城市级信息模型数字底座与全域智算算力的低空管理和服务操作系统,为低空飞行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谋划组建低空飞行服务机构,全力争取空域改革试点先行,推动逐步实现空域协同管理、无人机飞行态势监视、跨市域低空飞行统筹协调等功能。


4


多元融合,积极拓展低空应用特色场景


加速推进“低空+智慧物流”,营造活跃发展环境,鼓励小型航空器核心商圈配送,探索中大型低空货运航空器在运输补给中的应用。广泛布局农业渔业区无人机起降场,助力乡村振兴。创新“低空+城市交通”,探索人机混合运行模式,试验eVTOL飞行器新型交通方式。拓展城乡、海岛、山区低空飞行服务,策划多元低空应用场景,满足多样化客货运输需求


(文章来源: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