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央视《朝闻天下》以一声嘹亮的货轮汽笛声拉开报道序幕——南京梅山运翔码头千吨钢渣货轮鸣笛启航,标志着由好三由集团与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公水联运”项目正式启航。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展现了长江航运的蓬勃活力,更彰显了数字化技术赋能下多式联运模式的创新突破。
央视系列节目视频
自2024年起,在雨花台区政府工作部署及积极推动之下,好三由与宝武物流资产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手打造雨花区首次“多式联运”试点项目,逐步形成区域性多式联运合作机制,在雨花区“公水”联运的试点工作下实现物流降本增效,交通物流加速蹦跑。
千吨钢渣的“接力赛
降本增效数据亮眼
2024年12月10日,双方首个试点项目正式启动:1000吨钢渣从梅钢公司钢渣堆存场出发,经公路短驳至梅山运翔码头,再由船舶经长江航道运抵宜兴金久水泥厂,全程190公里。

成本对比
公水联运方案:总运费17.8元/吨,合计17,800元。
纯公路运输:运费高达75元/吨,成本达75,000元。
通过多式联运,物流成本直降57,200元,降幅超50%,车船匹配效率提升30%,且全程无滞港滞期费用,真正实现“运载万物,吨吨交付”。
痛点一
降本增效,优化资源配置
本次“公水联运”总里程约190公里,与全过程公路运输里程相近,运费却可减少76%,节约资金成本约50%以上,车船匹配效率更是提升30%,并且不产生滞港滞期费。另一方面,更是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碳排放预计为300kg二氧化碳,对比公路运输减少90%以上。
痛点二
信息孤岛,一单制破局
运吨吨为梅钢公司提供“时效优先”“价格优先”“里程优先”等多种运输方案,打破物流信息孤岛,匹配出最优多式联运组合方式。通过“一次委托、一票结算”,公水两种运输模式无缝衔接、数据共享。“车辆短驳+码头装卸+水路运输”,实现货物“门到门”一站式直达终端。
痛点三
全程可视,安全护航
在集成北斗导航、船舶AIS追踪、物联网及5G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梅钢公司可通过运吨吨平台实时掌握货物运输过程中的位置、状态等信息,实现动态全过程可视化。

电子封铅+风险预警的组合运用,进一步确保了货运过程中的安全可控。在货物运输效率提高至23%的同时,货损率可降低至6%。
本次合作不仅是一次运输方式的创新,更是政企协同、数字赋能的典范。雨花台区通过“试点先行、机制共建”,推动多式联运从单一项目向区域生态升级;好三由则以“运吨吨”平台为核心,打造“车辆短驳+码头装卸+水路运输”一站式服务,为大宗货物运输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
正如央视报道所言,长江航运的“热”潮背后,是数字技术与传统物流的深度融合。好三由与梅钢的合作,正以可量化的经济效益、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为全国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篇章。

(文章来源:好三由智慧航运)